简要事迹

时间:2022-07-27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要事迹,供大家参考。

简要事迹

 

 【简要事迹】

 朱光亚, 已故著名科学家。

 1956 年, 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 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

 他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

 “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 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

 2011 年 2 月 26 日, “两弹一星” 元勋、 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 德艺留芳, 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 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 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 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 直至 2005 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 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 ” ——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 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 然后毅然选择回国, 先进入北大教书, 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 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禁不住潸然泪下。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当晚, 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

 三年后, 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 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 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 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 连一个外文字母、 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 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

 1996 年, 朱光亚获得一笔 100 万元港币的奖金, 转身就捐给了 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1997 年, 又将积攒的 4 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

 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 报请审批时, 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 自己的名字。

 【人物专访】“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 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 是一个代表。

 ”

 ——朱光亚

  “他(朱光亚)

 感动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对科学的热爱, 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

 我记得爱因斯坦有过一句话就说‘很多人认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就是靠他的才智, 他们错了, 是人格。

 ’ ”

  ——朱明远(朱光亚之子)

 【颁奖辞】

 他一生就做了 一件事, 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 他是最亮的星。

 2、 孟凡超:

 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简要事迹】

 吴孟超, 现年 90 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世界上 90 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

 50 年间, 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 从有到精。

 1999 年, 他推动建立了 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 并成为国内最大、 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

 在中国医学界, 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

 上世纪 50 年代, 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 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 提出了“五叶四段” 肝脏解剖理论。

 1960 年 3 月 1 日, 他成功完成了 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 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1999 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 年均手术量达 4000 例。

 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16%上升到今天的 53%。

 年近 90 岁, 他依然坚守在一线。

 据统计, 吴孟超做了 1. 4 万余例肝脏手术, 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 9300 多例, 成功率达到 98. 5%。

 2006 年 1 月, 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 平时不但忙于院务, 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

 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

 若是出差错过了, 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 70 载, 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 “德” 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

 吴孟超定下规矩:

 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用便宜的药, 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据说这样做, 每年能给病人节省 7000 多万元。

 【人物专访】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

 ——吴孟超

  “作为一个医生, 要一切为病人着想, 把病人当做你的亲人一样。

 要用最便宜、 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技术、 手段来为病人解决问题、 治好病, 给病人最大(限度)

 地减轻负担。

 ”

  ——吴孟超 【颁奖辞】

 六十年前, 他搭建了 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 游刃肝胆, 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 守着誓言, 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3、 杨善洲:

 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简要事迹

 杨善洲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1988 年退休后, 他扎根大亮山, 义务植树造林, 一干就是 22 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5. 6 万亩。

 不仅如此, 他还带领群众架设了 4 公里余的输电线路。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 40 年, 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

 在任期间, 面对家属“农转非” 的多次机会, 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 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 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

 “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 谁来种庄稼? 我们全家都乐意和 8 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

 ” 到了退休的年纪, 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 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 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 冲着这句承诺, 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 荒草丛生的大亮山, 住竹篾搭的屋子、 睡树桩搭的床, 他希望给乡 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 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 每天从早忙到晚, 雨季植树造林, 旱季巡山防火。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 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 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 积少成多, 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 20 多年间, 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 只肯接受每月 70 元的伙食补助。

 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 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

 走了 不知多少路, 吃了不知多少苦, 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 7 万多亩, 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 87%, 修建 18 公里的林区公路, 架设 4 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人物专访】

 “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 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 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

 ——杨善洲

  “我父亲经常教育我们, 要我们好好做人。

 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我们的生活。

 不要因为他是一个当官的就靠他拉关系, 给我们占国家的便宜。

 ”

 ——杨慧兰、 杨慧菊(杨善洲女儿)

 【颁奖辞】

 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他志在造福百姓; 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 他心向未来。

 清廉, 自上任时起; 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

 60 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4、 刘金国:

 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主要事迹】

 刘金国现任公安部副部长、 纪委书记、 督察长。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 亲手审批过近 20 万个“农转非” 指标, 可自己的亲属, 却无一跳出“农门” ; 他从不接受各种宴请, 从不接受任何礼品, 哪怕是一瓶酒、 一盒茶叶; 没有一件名牌衣服; 配有工作用车, 家属从未用过。

 回忆起“7· 16” 大连新港火灾事故, 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 年 7 月 16 日傍晚, 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 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 火势顺排污渠蔓延。

 火情就是命令。

 公安部副部长、 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 指导救灾。

 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 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 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 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

 2008 年的“5· 12” 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 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 紧急调集、 指挥全国 2 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 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 8335 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 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1995 年, 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 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 和一台黑白电视机。

 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 需要交 4. 6 万元的集资款, 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 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

 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 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 20 万个“农转非” 指标, 可他自己的 38 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

 【人物专访】

 “我常想, 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 靠得是党的培养、 人民的哺育。

 党和人民已经给予我太多了, 多的让我诚惶诚恐, 我干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

  ——刘金国

  我因执行公务不能到现场, 向大家表示歉意和致敬, 我的荣誉属于 200 万公安干警, 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 我是人民公仆, 如有不廉洁, 不公正, 不负责, 不作为的任何一点, 定将主动辞职, 坚决言行一致, 绝不失信于民--刘金国。

 ——刘金国 【颁奖辞】

 贼有未曾经我缚, 事无不可对人言。

 是盾, 就矗立在危险前沿, 寸步不退。

 是剑, 就向邪恶扬眉出鞘, 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5、 张平宜: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主要事迹】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 资深记者。

 2003 年起至 2011 年, 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 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初见张平宜, 打扮时髦, 举止优雅, 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 划上等号。

 唯有事实, 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 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 , 她每年都会来:

 把辍学的孩子“抢” 回学校、 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 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 热情固执, 会为正义两肋插刀, 为理想勇往直前。

 ” 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 的记者,1999 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 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 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 12 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 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

 张平宜出面挽留, “你千万别走, 我来想办法。

 ” 为了筹款, 她写文章、 做演讲, 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

 2002 年, 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 6 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 2 间学生生活用房, 这是张平宜用 30 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 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

 2003 年, 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 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 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

 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 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 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 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营盘也于 2005 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 为了 解决他们的出路, 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 职业培训中心。

 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 晚上学文化。

 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 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 亭子四周要种蔷薇, 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 。

 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 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人物专访】

 “2012 年, 我希望在大陆成立基金会, 结合两岸更多人力与物力, 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

 ——张平宜

 “其实我觉得我很幸运, 我始终有一群爱我的朋友。

 我在台湾有一群善良的人, 我在大陆也有一群善良的朋友。

 一个人要珍惜生命当中的每一个点滴, 每一份感动。

 孩子们让我学会谦卑。

 ”

 ——张平宜 【颁奖辞】

 蜀道难, 蜀道难, 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 跨越偏见, 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 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 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6、 孟佩杰: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感动中国 2012 十大人物孟佩杰和养母【主要事迹】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 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孟佩杰 8 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

 2009 年, 她“带着母亲上大学” 。

  五岁那年, 爸爸遭遇车祸身亡, 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 不久也因病去世。

 在新的家庭, 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 养父不堪生活压力, 一走了 之。

 绝望中, 刘芳英企图自杀, 但她放在枕头下的 40 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

 “妈, 你别死, 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 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 有妈就有家。

 ”

 从此, 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

 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 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 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个头没有灶台高, 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 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 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 替养母穿衣、 刷牙洗脸、 换尿布、 喂早饭, 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

 中午回家, 给养母生火做饭、 敷药按摩、 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 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

 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 等服侍养母睡觉后, 她才坐下来做功课, 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 爱心和耐心。

 ” 刘芳英说, 如果有来生, 她要好好补偿女儿。

 为配合医院的治疗, 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 200 个仰卧起坐、 拉腿 240 次、 捏腿 30 分钟。

 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 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 年, 孟佩杰考上了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权衡之下, 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了 间房子。

 大一那年暑假, 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 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

推荐访问:简要事迹 简要 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