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5篇

时间:2023-11-26 13:0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摘要]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异常曲折。在追求宪政的路上,有林则徐、魏源、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等人为追求宪政的一次次努力。近代中国的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5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1

[摘 要]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异常曲折。在追求宪政的路上,有林则徐、魏源、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等人为追求宪政的一次次努力。近代中国的宪政史可以说是一部为强国理想奋斗的历史,一部夹杂着屈辱与不懈奋斗的悲壮史。

[关键词]近代中国;宪政;民主;独立

一、中国社会宪政化的源泉: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昭示的不仅是典型的现代与传统两种社会体系的冲突,而且揭开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文明体系在中国冲突的序幕。正是在两大文明的撞击中,中国艰难地开始了宪政化的历程。

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四洲志》中辑录了一些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资料:“君国大事,关系外邦和战者,均由议会定之,设所见不同,则三占从二。升调文武大吏,更定律例,必询谋和同。”这些介绍虽然过于简单,但已接触到了西方近代宪政制度的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实行议会制,少数服从多数,元首任期制。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林则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对西方民主、宪政制度的记载比《四洲志》更详尽。该书已经涉及到了议会的地位,议会与国王的关系,议会、国王与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议会与国王的权利界限等制度。关于美国,作者表达了对美国宪政制度的向往。

鸦片战争使得一部分如林则徐魏源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却“天朝上国”的幻想,开始睁眼看世界,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宪政制度并且著书立说介绍引进,为后来对西方宪政制度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立宪的初次尝试:甲午战争与百日维新

在近代国际环境中,对中国宪政化历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及1895年的《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宪政化进程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最终使中国社会进入宪政化阶段。甲午战争对中国体制内外刺激之大,远远超过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中国被一个过去视为属国的小邦所击败,而这个小邦从事现代化改革甚至比中国还晚约20年。而且,这场战争中国人是被西方人之外的黄种人击败的。

1898年6月11日,在遭受了甲午战争惨败的打击之后,在维新派的极力劝说之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思想和人事准备之后,清光绪帝毅然下诏“明定是国”实行变法。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宪政化历程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百日维新则是中国立宪的初次尝试。

戊戌变法的中心内容之一是体制内的开明派与维新派精英集团合力进行的推动宪政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清政府提出了“立宪法,开国会”的要求,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改良的政治理论运用到政治实践。随之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下,镇压维新运动的当权者被迫开始了全方位开放,君主立宪作为一种政治和变革思潮在中国开始兴起。“变法”、“新政”和德日宪法模式的抉择。立宪、官制改革、责任内阁制、中央及地方准议会的建立及试验这一系列新观念和新事物在眼花缭乱之中纷纷在中国社会登场。

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光绪皇帝和康有为自身的局限性,维新运动昙花一现,“立宪法,开国会”也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实施。但是“百日维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光绪皇帝规定的“许官民上书言事”是“百日维新”在宪政建设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百日维新”是中国以日本为参考下的立宪的初次尝试,但在顽固派的阻扰下,中国失去了实现宪政的绝好机会。

三、抵制革命的幌子:清末预备立宪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中国的宪政历程并未终止。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定的走从暴力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抛出“预备立宪”的丑剧,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不久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虽然清政府只是把它作为抵制革命维护自身统治的幌子,“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但是《钦定宪法大纲》第一次将宪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使得中国在通往宪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可是这种纯粹的“皇族特权”当然不会被人民接纳,也无法挽救穷途末路的腐朽清王朝,辛亥革命爆发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发布了近代中国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该“信条”同样声明“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与《钦定宪法大纲》相比,皇权得到一定削弱,国会权威有较大提高, “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帝直接统帅海陆军,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年度预算,须经国会议决”;“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以历史的眼光看,《宪法重大十九信条》是一部比较中立、平衡的宪法,含有“虚君共和”的因素,宪法文本规定的国会之地位,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

四、中国宪政路上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得“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古老的中华民族站在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始新的征程。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众多宪法中最具民主性的宪法之一,它的制度模式仿效美国模式, 其民主性体现在“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和程序性规范两个方面。《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种“主权在民”的宣示,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在君”、“主权在国”等反民主的政治原则以及世袭君主制的合法性。其次,从内容上看,该法的主要部分是涉及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组成及选举的程序性规范。虽然迫于当时的情势,有“因人设法”迁就个人的迹象,但是总体上并未规定任何个人和团体的“先定”统治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使命止于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之时,1913年国会成立,正式的制宪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此时袁世凯早已就任正式大总统。先选总统并成立政府,后制订宪法,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问题。早在美国革命时期,潘恩就指出宪法必须先于政府由人民制订,否则先成立的政府必定干预制宪,谋取“私利”。潘恩的话不幸在中国得到验证,事实上袁世凯不仅篡改宪法,而且最后完全抛弃宪法复辟帝制。袁世凯当政期间,产生过《天坛宪草》和《中华民国约法》,前者因无法满足他的权力欲望而被其废弃,后者是在袁世凯直接干预和授意之下制订的,史称“袁记约法”,它的真正宗旨就在于增加总统权力,削弱议会对总统的牵制,完全是满足其私欲的“作弊”之作。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是中国的宪政之路戛然而止,中国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五、结语

近代中国的发展处处是血与泪,悲伤与苦难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中国人一次次的在最关键的时候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难得的机遇,曾经“闪现”出培育“健康”宪政的契机:一次是辛亥革命之后,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两次机遇性的时刻,有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历史迹象,对宪政的“生长”是适合的,例如,都存在几种势均力敌的政治势力,政治上呈现出一定的均势状态;都出现了掌控着较强政治权力,也享有较高政治权威的“强权人物”。如果这些强权人物能够将其势力真正地用于推动中国宪政的发展,那么他们一定会名垂青史(而不是贻害于历史)。可惜的是,他们都逆历史潮流而动,将其有限的政治权威和合法性用于追求反民主的专制独裁政体,从而耗尽自己的政治资源,最后都落得身败名裂、遗恨万年的可悲下场。他们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意图地追求“极端”的个人、集团和阶级的政治权势,是使得他们“权欲熏心”,无法把握历史机遇的主观原因。

百年中国宪政史昭示人们,容忍不同的价值取向,分享共同的政治利益,协商解决政治冲突,是宪政制度走向健康成熟的最终途径,而极端的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则是宪政发展之大碍。

宪政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宪政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如何才能与社会、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才能引起民众真正关注,如何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并值得人们奋不顾身的捍卫与服从。

[参考文献]

[1]张生。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徐祥民。中国宪政史[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文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法律出版社。1997.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伟人毛泽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

2010225012 徐梦茹

2011.9.15

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拉瑞斯约本海默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 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事实上我记得美国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是乔治·华盛顿。他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是什么让他对毛泽东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诚然,于党、于军、于国,毛泽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当他从万人之上的神坛走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应当怎样评价这位伟人呢?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毛泽东走出了韶山,也就走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这个世界就像一件艺术品的原胚,虽然五色斑斓,却瑕瑜互见,总需要一双灵巧而有力的大手来雕琢。毛泽东也许不知道,他就是这双大手。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构建与两位19世纪的伟大德国人遥远的回应。他秉持着自由的理想,领导中国人民反击党国政府的围剿,抵抗日寇的入侵,拯救中华民族于瓜分豆剖之际。理想的旗帜挥舞在他的前面,这是最博大的民族理想,革命的人生理想,并在他热情的诗歌中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堪称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据此,有人意图对毛泽东做全面否定。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毛泽东已经得到了客观的评价:“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号称不朽,可能主要是由于他力图粉碎自古统治阶级的传统。他对特权和城市官僚的种种弊病深怀朴素的反感。这种反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触动了久远以来就有的感情;因为旧中国是世界上以上层阶级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一大典型。”可以说,对理想的追求造就了毛泽东,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一个要扫除一切危害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双重英雄。作为胜利英雄,他踏着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志士仁人、先进分子,直至一些伟大共产党人奋斗的道路,取得光耀千秋的胜利,建国后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作为另一类英雄,他无畏无悔、执著探索,不怕风云变幻,一改历史上很多中国名人和成功者的负名而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在他一生中从来都是万难不屈,一往无前。即到了垂暮之年仍是斗志不息,壮心不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奋斗精神,在完全知晓创新性探索极可能失误,因而也极可能成为国人的“怨府”,或“被打得粉碎”的情况下,仍不改其衷。中国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如此?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特殊的进取个性,斗争意志,浪漫想象和执着情感.这些诗化的性格,为他从事的事业谱写了一首首杰作,也铸造了一篇篇遗憾的败笔。这杰作与败笔对国家民旗的影响既深且大。其反差相隔天壤却同样惊心动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饱餐中国传统文化而达“内圣”、“外王 的毛泽东,其诗化的秉性、气质、风格与其毕生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儒学士大夫其墨客骚人的秉性气质和风格是多重的。有其气势磅礴、洒脱不羁、气冲霄汉、豪迈不屈的一面,又有超凡脱俗、远离客观现实、文过饰非、虚幻理想的一面。很明显,这两个方面在毛泽东身上都是浓墨重彩。 当他天才的想象与历史逻辑的轨迹吻合时,毛泽东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是那些把历史的进步看成电梯一层一层上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法领略和创造的。当他天才的想象和历史逻辑的轨迹错位时,灾难性悲剧也是天崩地裂。毛泽东是大半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设计、创造和指挥者,民主革命的成功和胜利把毛泽东推向“唯意志论”,而且是“唯己意志论”。他对自己天才的想象力从不怀疑,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他一生两件大事中的一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毛泽东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思想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现在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要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无独有偶,史玉柱在巨人集团倒闭后,一度闭门读书,只读有关毛泽东的书,他认为一事通,百事通,只学毛主席就够了。有所得后才重新出山,且不论他的脑白金是否有效,欠下几亿债务能够自己偿还的,普天之下又有几人?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缅怀毛泽东同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3

摘 要: 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灌输。《近代史纲要》理论灌输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理论灌输,改革理论教育工具和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育效果。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论教育法 《近代史纲要》

重视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填鸭式、命令式、教条式和硬性灌输的方法,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成为教师单向灌输的工具。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简单落后的灌输教育模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抨击。

一、当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这里的“彻底击中”就是指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闪电“灌输”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园地”。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认为,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地教育,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只有进行理论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超越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局部范围,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利益,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责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是,“我们的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因此我们讲的“灌输”并不是强制性“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去引导、启发人们通过自身体验及不断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心悦诚服地接受科学理论。在今天,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灌输的理论、原则并没过时,反而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

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加强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文化渗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例如当代大学生赞成和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主要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坚持和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坚持拥护改革,但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解和宽容。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理论教学法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而是帮助他们从历史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思想上的科学的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通过国史、国情的内容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理论教育法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时要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答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讲述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采用参与式教学,使学生懂得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史;在讲述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时采用研究式教学,把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作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策略方针、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前期和后期的作用与战果等问题的比较,用历史事实说明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此外,我们应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辩论。针对一些比较重要、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组织讨论,由于这些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讨论热情,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例如讲授怎样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坚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等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发言,并提倡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由于学生都会有一定准备,因此发言时会比较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评和引导,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明确地进行纠正和说明。只有准备充分,发言热烈,讨论课的效果比较好,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起到理论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采用理论教育法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自我理论灌输。

《近代史纲要》在每个章节最后都给学生列出相关阅读文献,要认真指导学生自觉课下阅读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党的文件精神,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学业考核总成绩,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章节内容,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认识,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通过阅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义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破产》等,学生能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以及两种命运的选择。

(三)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改革理论教育的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及小说和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获得近代史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精心做好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师课件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希望有图表,并且穿插一些视频,必须体现教师自己的特色。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把课件做得精美些。当然,课件的设计也要恰当,不能文字太多,也不能太花哨。如果课件过于追求形式和色彩,就可能喧宾夺主,使学生忙于记笔记或过于关注课件图片而没有听清楚教师讲课内容,从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教学效果。《近代史纲要》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政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都非常多,讲授这门课程时要充分利用相关的丰富的影视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影视作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理论灌输的直观效果。

(四)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实际。

我们应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任务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讲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必须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际国内环境;讲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时,必须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论教育法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感到困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近代史纲要》教学还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5-16.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4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伟人毛泽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

2010225012 徐梦茹

2011.9.15

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拉瑞斯约本海默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 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事实上我记得美国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是乔治·华盛顿。他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是什么让他对毛泽东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诚然,于党、于军、于国,毛泽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当他从万人之上的神坛走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应当怎样评价这位伟人呢?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毛泽东走出了韶山,也就走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这个世界就像一件艺术品的原胚,虽然五色斑斓,却瑕瑜互见,总需要一双灵巧而有力的大手来雕琢。毛泽东也许不知道,他就是这双大手。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构建与两位19世纪的伟大德国人遥远的回应。他秉持着自由的理想,领导中国人民反击党国政府的围剿,抵抗日寇的入侵,拯救中华民族于瓜分豆剖之际。理想的旗帜挥舞在他的前面,这是最博大的民族理想,革命的人生理想,并在他热情的诗歌中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堪称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据此,有人意图对毛泽东做全面否定。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毛泽东已经得到了客观的评价:“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号称不朽,可能主要是由于他力图粉碎自古统治阶级的传统。他对特权和城市官僚的种种弊病深怀朴素的反感。这种反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触动了久远以来就有的感情;因为旧中国是世界上以上层阶级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一大典型。”可以说,对理想的追求造就了毛泽东,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一个要扫除一切危害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双重英雄。作为胜利英雄,他踏着自鸦片战争以来所有志士仁人、先进分子,直至一些伟大共产党人奋斗的道路,取得光耀千秋的胜利,建国后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作为另一类英雄,他无畏无悔、执著探索,不怕风云变幻,一改历史上很多中国名人和成功者的负名而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在他一生中从来都是万难不屈,一往无前。即到了垂暮之年仍是斗志不息,壮心不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奋斗精神,在完全知晓创新性探索极可能失误,因而也极可能成为国人的“怨府”,或“被打得粉碎”的情况下,仍不改其衷。中国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如此?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特殊的进取个性,斗争意志,浪漫想象和执着情感.这些诗化的性格,为他从事的事业谱写了一首首杰作,也铸造了一篇篇遗憾的败笔。这杰作与败笔对国家民旗的影响既深且大。其反差相隔天壤却同样惊心动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饱餐中国传统文化而达“内圣”、“外王 的毛泽东,其诗化的秉性、气质、风格与其毕生的政治实践融为一体。儒学士大夫其墨客骚人的秉性气质和风格是多重的。有其气势磅礴、洒脱不羁、气冲霄汉、豪迈不屈的一面,又有超凡脱俗、远离客观现实、文过饰非、虚幻理想的一面。很明显,这两个方面在毛泽东身上都是浓墨重彩。 当他天才的想象与历史逻辑的轨迹吻合时,毛泽东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是那些把历史的进步看成电梯一层一层上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法领略和创造的。当他天才的想象和历史逻辑的轨迹错位时,灾难性悲剧也是天崩地裂。毛泽东是大半个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设计、创造和指挥者,民主革命的成功和胜利把毛泽东推向“唯意志论”,而且是“唯己意志论”。他对自己天才的想象力从不怀疑,把“文化大革命”当作他一生两件大事中的一件,便是最好的佐证。

毛泽东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毛泽东思想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现在正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要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使我们国家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一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而思想理论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因此,年轻的一代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无独有偶,史玉柱在巨人集团倒闭后,一度闭门读书,只读有关毛泽东的书,他认为一事通,百事通,只学毛主席就够了。有所得后才重新出山,且不论他的脑白金是否有效,欠下几亿债务能够自己偿还的,普天之下又有几人?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缅怀毛泽东同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5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张可明学号:

1105616034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牵绊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史中,一次又一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最后内战的结束,从中经历的无数耻辱,无数不甘,国人心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疤和不可磨灭的印记,终于等到中共建立了共和国,以为从此远离了噩梦,却又再一次陷入了另一个似乎走不出的漩涡,经历十年文革,太长久,总也成就了一个中国,从此崛起。 关键字:近代史,艰难,伤痕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以此作为近代史的起点,开始了一段令国人振奋,悲哀,无奈的不可磨灭的历史。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一个耻辱的开头,世界就这样用近乎残酷的方式让中国人认识了当时的时局,认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世界。当时在一连串的失败后,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大堆的条约,使得帝国主义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他们还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人构成的威胁,但是这样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击,刺激了中国人民的醒觉,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不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实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主义形态。帝国主义势力于中国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由于外强的进入,大量倾销商品使得中国本身的自然经济迅速崩溃,白银外流严重,人民生活失去经济来源,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了中国从落后的自然经济中发展到商品经济,然而过程却是异常艰苦的,当人们意识到仍旧依靠单纯的自然经济手工劳动已经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是已经太迟,而地主,官僚等得出现更是使他们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19世界70 年代终于开始转变,中国的民族资本兴办的形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但其中的真正的民族资本家却因为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过小,设备落后,受到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这样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去附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867年,台湾人民也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奋起反抗,《马关条约》签订时更让他们鸣锣罢市,表示抗议,1884年,中法战争时,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国军舰,爱国商人也罢工,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1900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鸦片战争后只有少数人朦胧意识到的民族醒觉意识,在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醒觉。19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主用,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但洋务运动有封建性,加上对外国的依赖最终难免失败。由此给人民心中一个重击,寄予的希望都无望。清末新政可以算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革命,清末新政自1901年开始,在慈禧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清末新政的伟大和成就,在海外史学界已经得到承认,清末新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而迅速地对中国政治系统加以改造,在体制和思想两个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传统向现代转移,从中国转向西方模式,造就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分野。清末新政之前的中国政治与清末新政之后的中国政治有着根本意义上的区别,清末新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政治在西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次革命。“新政”以政治上的革新为主,实际拟定和实行的改革措施以政治为多,改革所影响最深的领域也是政治。新政的开始起因于帝国的危机,但它又刺激引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价值观,反而又加剧了帝国的危机,促进了清朝的灭亡,然而新政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制度,却保留了下来。新政所规划的改革措施,很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推行,已经明令实施的计划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但是,清末新政是一系列历史事件链条中的一环,它受到了以前历史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也影响和限制了后来的历史环境。新政的失败更是让国民对未来的飘渺的希望一个迎头重击。 一直到了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全国响应,人民首尽了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委屈,终于在这一刻爆发出来,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得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年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整在人民当然地以为会迎来新生活的时候,人民艰辛取得革命成果却袁世凯窃取,虽然如此,1921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得五四运动,依然是人民心中对自由、幸福无限追求的体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逐渐扩大,却形成了国民党和中共的对峙,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企图压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民心所向,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民一直坚持着的它,一直相信它,坚持了七年直到抗战胜利,再坚持了十年,直到内战结束。

1927-1937年为土地革命时期,也是十年内战时期。期中中国出现短暂繁荣的现象,但是因为国民党的欺压,中国人民开始作出坚韧的反抗斗争,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从而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经历了长征的洗礼,一步步的走向中国革命的心局面。

刚开始,在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后,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国民党变成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息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这个政权性质与当时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国民党实行***和军事独裁统治。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且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同时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以控制广大人民的行动。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一个个的控制手法,正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

不过在“一战”期间,因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轻工业发展显著;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可是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相当的不成熟,也为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所以很快就被国民党控制了。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人清醒了,也开始站起来了。无论在国民党的追杀,摧残下,还是在白色恐怖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还是独立高举起反封建的革命旗帜。

可是当时无论中外,都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而且中国近代革命也曾在大城市进行过革命斗争,但不成功。不过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已经在艰难的探索中发现了问题,他最早关注农民问题,最早提出进行农村的武装斗争,还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领导创建了第一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最早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以由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后来的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广州起义,让我们革命时期走到了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实行私有制,农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这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再加上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大大推动国家的进步,而且根据地也慢慢的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身在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由于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而且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滋长了一种“左”的急躁情绪,而且“左”倾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使得很多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迫使到最后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再加上红军战士秉着长征精神,为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拼搏一战,展现了长针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历过种种的阻碍和困难,中国共产党已在人民的心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且慢慢的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所以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人民都满怀信心的去斗争、去奋斗。这次的土地革命是成功的,它确立了中国的性质,找到了中国的前进方向,而且人民也开始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给他们明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经历了109年的不断战火后,中国人民终于都能够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然而回忆当中的战火烧得依旧猛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谨记历史的教诲,谨记自己的处境,自尊自强,不再受辱。

而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不彻底,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5月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江青集团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使得“文化大革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遇巨大的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在国家**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依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心的局面,这一切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尽管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严重挫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在以毛泽东未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人民定以此为戒,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富强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一版

(3)费正清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

(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8)《江泽民文集》人民出版社 (9)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第11次印刷。

(11)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5)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16)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7)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18)费正清、赖肖尔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19)费正清著 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20)[美]李侃如著《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推荐访问:纲要 中国近代史 优秀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范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作品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大全优秀篇目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2500字 中国近代史纲要小论文怎么写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题目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含摘要和结语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毕业论文